《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前自主学习
一、识作者
小苏——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①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风格淳朴无华。苏辙亦善书②,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伴读] ①苏轼被称为“大苏”,苏辙就是“小苏”。
②小苏的书法:
二、知背景
《芣苢》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风格淳朴无华。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本诗写于苏辙晚年时,很有现实意义。
三、明文体
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四、拓知识
关于《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③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伴读] ③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六义
“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④,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伴读] ④《诗经》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十个字概括: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雅诗的内容多描写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会歌舞中。分“大雅”和“小雅”⑤。
[伴读] ⑤有一副精绝的对联:三星日月光,四诗风雅颂。知道为什么叫四诗了吗?
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宗庙祭祀时演出。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 ... ...
第二部分内容:任务群构建与探究
文本构建
芣 苢
主旨归纳
本诗通过六个动词的变化,表现了古代女子采芣苢时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也从侧面烘托出了采芣苢的女子朴素、自然之美。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主旨归纳
诗歌反映了农忙时节诗人及家人亲耕务农的场景,表现了农人抢收时的繁忙与喜悦,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劳动的欢乐。
... ... ...
第三部分内容:任务探究
任务探究一 章法各异,古韵悠长——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
任务导引
《诗经》是我国文化的源头,诗歌结构形式重章复沓,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音乐美感。而苏诗则为律诗,律诗的格律非常严整。在学习时要注意对这两首不同体裁诗歌结构进行赏析。
任务设计
1.《芣苢》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答案 全诗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重章复沓,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感。
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是一首格律严整的律诗,请赏析其结构特点。
答案 这首诗具有律诗的格律特点:①句数固定。总计八句,句子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七言。②押韵严格。律诗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这首诗通押一韵,韵脚是en、in(在古代属于一个韵脚,即人辰辙),一韵到底,中间没有换韵。③要求对仗。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的颔联、颈联是严整的对仗。如就颔联而言,“三夜”对“一竿”、“阴霪”对“晴日”、“败场圃”对“舞比邻”。④讲究平仄。律诗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本诗完全符合律诗的平仄要求。
任务探究二 多种手法,异彩纷呈——赏析诗歌表现手法
任务导引
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各种表现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学习本课两首诗歌时要注意赏析不同的表现手法。
任务设计
1.《芣苢》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案 使用的手法是赋。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此诗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的动作写出了采集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的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诗歌紧扣“阴霪”和“晴日”两种不同景象展开对比。麦收时节,接连三天的阴雨,让打麦场遭到破坏而无法使用;而天气转晴,红日初升,给农人们带来了希望。诗歌通过晴日前后的强烈对比,表达了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3.(拓展延伸)
(1)请指出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赋、比、兴的哪种手法。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②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答案 ①兴 ②比 ③赋 ④比 ⑤兴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耕者
苏 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 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答案 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运用拟人的修辞格,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作了铺垫。
... ... ...
第四部分内容:课堂练习
1.下列对以上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成大的诗中一个“学”字,透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读来意趣横生,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
B.陶渊明的诗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C.崔道融的诗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农夫耕田将会倍加艰难和辛劳,为下文作了铺垫。
D.这三首诗的语言亲切明快、通俗易懂,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体裁有绝句有律诗,属于近体诗。
解析 “有绝句有律诗”错误,陶渊明的诗不是律诗,应该属于“古体诗”。
答案 D
2.这三首诗都是写劳动的诗歌,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 范诗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陶诗通过描写自己劳动的情景,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抒写了作者经过生活的磨砺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崔诗写一位农民在雨天半夜就辛劳耕作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农夫苦难生活的满腔同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关键词: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PPT课件免费下载,芣苢PPT下载,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下载,.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