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PPT
第一部分内容:【相关知识】
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等职。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胥黎奖章、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等奖项。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行行重行行》《乡土重建》等。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二、写作背景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内容整理结集而成的,全书主体共十四篇文章,站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了解了那时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一个以农业这种生产方式为基础而产生的聚居,由于聚居,便会有群体间“熟悉”的关系;这种“熟悉”再联结血缘和地缘等因素,乡土社会的结构才会是“差序格局”;因为“熟悉”和“差序格局”,所以维持乡土社会结构的就必然是“礼治秩序”;乡土社会的本色——经验性社会决定乡土社会的变迁是很缓慢的。
三、写作目的
《乡土中国》成书缘由正如费孝通先生在《重刊序言》中所说,他是想借“乡村社会学”这个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四、内容简介
1.主要内容
《乡土中国》的内容具体的说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中整理出来的一部分,包括14篇论文:《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2.各篇简介
第一篇 《乡土本色》,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原因及特点。在这一篇中,作者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切入,探讨了乡下人的“土气”所涉及的“信用”以及中国乡土社会发展的农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在这里礼俗社会指的是“熟悉人”的社会,是带有乡土性的;而法理社会则是“陌生人”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通过这两种社会的比较,赞扬了乡土社会的“本色”——土气。
第二篇 《文字下乡》,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语言相比于“特殊语言”(包括表情、肢体动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从而反思文字下乡运动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必要性。
第三篇 《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土社会没有文字发展的土壤,同时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作辩护。
第四篇 《差序格局》,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作比较。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石子投入水中的波浪式)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
第五篇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指出道德体系中最大的特点——私。
第六篇 《家族》,区别了“家”与“家族”,并具体论述了它们的结构、原则及功能。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族主轴是纵的,而夫妻成了配轴。
第七篇 《男女有别》,阐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爱情观,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 ... ...
乡土中国PPT,第二部分内容:【任务设计】
任务一 阅读第一至第三篇,完成如下任务。
1.摘抄出各篇的论点句,概括每篇主旨,思考前三篇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全书中的地位、作用。
[示例] 第1篇主旨: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
第2篇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社区,在空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第3篇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在时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前3篇的联系:乡土社会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
前3篇在全书中的地位、作用:前3篇是全书论证的起点、基础。
2.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第一篇的行文结构。
3.在《文字下乡》中,费老说乡土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一方面空间上不需要,因为总是可以面对面;另一方面是时间上不需要,因为在乡土文化中有声音就足够了,乡土社会有文化但不需要文字,因为他们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生活的需求。你赞同费老的这种观点吗?请展开讨论。
[提示] 见仁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1] 赞同。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文化的传承可以以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延续。在这一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所以文字之于定型的乡土社会是没有必要的。
[示例2] 不赞同。乡土社会尽管世代相传,很多非物质遗产是由代代相传并非文字而记录的,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产生了很多文化的消亡;除此之外,费老的《乡土中国》是以上世纪40年代的社会为背景创作的,已经不适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
任务二 阅读第四至第十一篇,完成如下任务。
1.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出“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概念内涵。
2.阅读第四篇至第八篇的内容,思考:按照内容这几篇应如何分类,并说明理由。
[提示] 第一种分类方式:四、五篇为一组,从群己关系看乡土社会的结构格局是差序格局,维持私人道德;六、七篇为一组,阐述乡土社会的社群特点是事业社群;第八篇为一组,阐述乡土社会的道德规范特点是礼治社会。
第二种分类方式:四、五、六、七篇为一组,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模式导致了思想上大家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社群上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事业社群,情感上男女有别;第八篇为一组,礼治社会有效保障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模式。
第三种分类方式:第四篇为一组,五、六、七、八篇为一组,其中五、六、七、八篇都是围绕第四篇差序格局展开论证的。
第四种分类方式就是每一篇都单独成为一组。当然,还可以把五篇不分组、合成一组。
3.想一想,以下语言文字有何特点?在文本中有何作用?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
“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提示]虚词的恰当使用使本书语言具有逻辑性;事例、比喻等使语言生动、通俗平易,降低了理解难度,但也存在比喻不够贴切的弊端;引用儒家文化经典的内容,使语言具有雅致精深的特点,但是也增加了理解难度;鉴赏语言我们应该具备辩证思维。
... ... ...
乡土中国PPT,第三部分内容:【知识导引】
心得式读书笔记也叫读后感。就是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这些读书笔记,可以写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针对原文的某些论点进行发挥或提出批评、商榷的意见。写这种读书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
要想写好心得式读书笔记,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挑选自己感触最深的东西去写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感触肯定很多,如果像开杂货铺一样,一股脑地写上去,必定使文章平平,不够深透。所以动笔前要认真考虑、剖析,加以提炼,挑选自己感触最深的去写。可以遵循原作的中心思想去写,也可以抓住文中感触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件事物、一句精彩的语句来写,扣住一点,深入发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要注重联系实际
写心得式读书笔记的关键是联系实际,表达感触。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现实;可以总结历史教训,也可以评论当下局势;可以回忆幼年时日,也可以写班级或家庭情况。但最主要的是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叙说、评论相结合
心得式读书笔记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案例来说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而,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说,又要说理。叙说是评论的基础,评论是叙说的深化。
四、心得式读书笔记常用“引—议—联—结”四步结构法
1.引——环绕感点,引述资料。
“感点”即自己感触最深的东西。环绕感点,就是要有的放矢地引述原文:资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资料长的,或摘抄有关重要词句,或概述重要内容。
2.议——剖析资料,提炼感点。
“提炼感点”就是提出自己的观点。既可就原文观点剖析所引的内容,也可对原文相关内容进行挖掘,透过表象看实质。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宗明义的办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宽。
“联系实际”可以由此及彼,联系现实生活中相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历史上相似或相反的例子。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下手,摆现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使之更有说服力。
4.结——总结全文,提高感点。
“提高感点”指的是在总结全文的部分,要对前文所提观点进行进一步强化。可以对前文提出的疑问进行回答,也可以对原文写作意义进行评价,提出期望。不论如何结尾,都要与前文观点相联系,进行恰当的回扣。
... ... ...
乡土中国PPT,第四部分内容:【写作任务】
阅读完《乡土中国》后,请针对全书或者某一章节内容,写一则心得式读书笔记。
【写作示例】
读《乡土中国》有感
刘紫霞
为什么说乡土中国?我的理解是“民以食为天”。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耕文明为傲,生活在广阔的农村的土地上,农民们倾情地付出,离开农村出门打工的年轻人也会对自己的故乡产生一份浓浓的情意,也会对自己的家乡有所挂恋。而作者笔下的乡土社会则是对中国基层的这样一个群体以及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的描写。它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认为静止是乡土社会的特点,因为乡土社会过得比现代社会慢,在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中,乡土社会仿佛变得漫长起来,无论是从发展还是从生活节奏上来说,乡土社会的人们更加懂得如何生活。同时乡土社会也是一个安定的社会,它也是一个很少领袖和英雄的社会,而这种安定是相对的,是指变得慢。如果社会变迁可以吸收在社会继替之中的时候,我们可以称这个社会是安定的,书中举了英国为例,说英国正是由于社会中的领导阶层却又是最能适应环境变动的,环境变动的速率和领导阶层适应变动的速率配得上才不致发生流血的革命,英国的大革命再一次验证了乡土社会的安定。
那么乡下人为什么都十分羞于读书,原来,乡下人的生存空间是熟人间的团体,这个特殊团体之间传情达意的工具是表情、动作、声音等,文字在熟人之间是多余的,甚至会受到异时异地的“困扰”。同时乡下人也会通过打招呼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就比如当我每逢春节回家过年的时候,看见爷爷和村民们打招呼的时候都是从很远的地方开始打招呼,我记得有次盛夏的中午,爷爷通过小河谷的呼唤判断出来那一个声音就是刘爷爷的声音,我很好奇爷爷怎么会分辨出来,原来爷爷对他已经非常的熟悉和了解了。
... ... ...
关键词: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PPT课件免费下载,乡土中国PPT下载,.PPT格式;